发展草牧业是青海省实现“生态立省”战略和“一优两高”发展新思路的重要内容。青海高寒农牧交错区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具有干旱、寒冷、积温低等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植被恢复能力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长期以来,传统粗放的放牧方式使草场长期处于超载状态,草畜矛盾日益尖锐。在此背景下,科学筛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的优质饲草品种,因地制宜发展人工种草,探索“草畜平衡”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天然草场压力,更能为高寒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立足青海高原生态保护和饲草产业发展需求,我校农林科学院与青海现代草业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实施了青海省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计划“农牧交错区饲用作物渗水地膜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该项目以菜饲兼用作物菊芋、菊苣饲草化应用为核心,创新性地将渗水地膜技术与高寒农牧区特殊环境相结合,成功筛选出适应性强的菊芋和菊苣品种各2个,构建了菊芋和菊苣“种植—采收—青贮”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阐释了菊芋和菊苣在青贮发酵过程的微生物和饲用品质变化规律,并创新研发低温青贮专用菌剂、配套工艺与饲料产品;渗水地膜应用后相比对照菊芋和菊苣分别增产26.63%和22.17%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43.30%和22.0%以上,节肥20%以上。项目建立示范基地3019亩,新增产值741.73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菊芋、菊苣在高寒农牧区的饲草化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更创新性地为西北高寒地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模式。目前,项目已全面完成了合同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和成果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经济生态效益显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供稿:农林科学院
【编辑:邹林有 责任编辑: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