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土地防治在目前大面积的生态修复工程中还依赖高成本的生态恢复,缺乏可持续的经济效益。青海省是中国最早进行菊芋大规模种植加工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气候、交通、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有限。鉴于此,在传统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基础上,我校高寒地区荒漠化防治团队在共和盆地和青海湖流域沙地种植了不同品种的菊芋,比较不同生境下菊芋的生长特性,探讨其在高寒半干旱沙地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观测不同品种菊芋(青芋1号、青芋2号、青芋3号、青芋4号)在青海湖周克土沙区(WPSER)和沙珠玉沙区(QDERS)的生长发育,计算生物量产出其探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发现在高寒半干旱环境中,各品种菊芋表现的生态适应性特征主要由大气温度和土壤理化特性驱动。种植在WPSER沙地的菊芋通过增加分支数和强壮的基径来提高成活率,而在相对温暖的QDERS,菊芋表现出旺盛的营养生长和茂密的根系。以上研究表明,在低温胁迫的地区比如WPSER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寒旱性的青芋1号和2号,而青芋3号和4号可以作为温暖的干旱沙区作物种植的最佳候选。该研究强调了选择适应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品种在优化菊芋管理策略中的重要性,为生物治沙提供新思路,也为经济作物在高海拔沙区的推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关研究结果以“Ecosystem Responses of Jerusalem Artichoke (Helianthus tuberosus L.) in Alpine Desert Environments in Northeastern Qinghai, Tibet Plateau, China”为题发表于中科院农学领域二区期刊Agronomy上。该研究得到了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023-ZJ-755),中央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025TG03),欢迎光临welcome云顶集团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2022-KF-07)等项目支持。
供稿: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邹林有 责任编辑:金萍】